首頁 > 衛教文章 > 煦光小知識 > 【手痛為何要治療肩頸?認識手臂的肌筋膜鏈!】

衛教文章

【手痛為何要治療肩頸?認識手臂的肌筋膜鏈!】

分享到

手痛治肩頸?肩頸痛治手?想像一下,今天當手肘痛的你來到診所求醫,但治療師卻選擇治療你的肩頸,結果還真的比較不痛了!這是什麼魔法嗎?對一般人而言這可能是件很神奇或是無法置信的事,但如果以科學的角度來看,背後的機轉可能牽涉人體的神經、肌肉和筋膜,這次讓我們從筋膜的角度來認識手臂與肩頸之間的神秘關係吧~


淺談筋膜、肌筋膜鏈?


筋膜(Fascia)是近幾年來人體解剖重大的發現,是一種富含水分、膠原蛋白的結締組織,在皮膚下方穿梭在人體的肌肉、內臟、神經、骨頭周遭,對就是我們平常在吃雞腿時皮下薄薄、透明的那層,它就像保鮮膜一樣包覆也分離著我們的肌肉和臟器。

筋膜的發現改變了什麼?以往看待人體動作的觀念,會以肌肉為單位,比如手肘彎曲的動作需要二頭肌的參與,而二頭肌的起始點和附著點會在哪裡哪裡,所以它能幫助我們的手肘彎曲……之類的,因此過去在解剖、肌動學上我們記了許多肌肉的解剖位置也把它應用在臨床上,例如:小腿肚痛肯定小腿肌肉有什麼問題治療小腿就對了!

但在發現筋膜後呢?學者觀察到原來特定肌肉間是有結締組織連結的(連續性),而且還有特定方向,一連串的肌肉筋膜連接就像火車軌道一樣,好幾個站相連形成了肌筋膜鍊(Myofascial chain)


以淺層背側的肌筋膜鏈筋為例,從足底筋膜連到小腿肚、腿後肌、脊椎兩旁到頭顱枕骨後方,這條長長的肌筋膜鏈一同協助我們在站姿下不會過度彎曲軀幹,若是在過去缺乏筋膜的觀念,我們可能會拆開來看,比如站姿下需要腿後肌、束脊肌的收縮用力幫助維持姿勢。

所以筋膜的概念讓我們知道,人體的結構和力量是有延續性的,而這樣的原理能應用在臨床的肌肉骨骼疼痛問題,例如:小腿肚緊蹦疼痛、或是足底筋膜不舒服,按摩淺側背側的筋膜有助於減緩疼痛,或是彎腰動作不易,按摩足底筋膜能幫助增加彎腰幅度等,這些都是以筋膜的角度來促進身體動作、改善疼痛的例子。


手臂的肌筋膜鏈


雖然肌筋膜鏈的概念在近幾年有許多專家、學者們提出不同的看法,但在實證文獻上的證據力並不是每一條肌筋膜鏈都足夠,參考近幾年系統性回顧研究,目前較有實證性的肌筋膜鍊包含淺背線(Superficial Back Line)、前後功能線(Functional Line)以及淺側後臂線(Superficial Arm Line)。(Wilke J et al.,2016)

在手臂鍊的部分僅管在筋膜大作《解剖列車》上共有4條,但有部分結構的筋膜連續性尚需研究佐證,本篇文章參考2019年Wilke等人的研究,文獻統整出3條目前較有實證性的手臂肌筋膜鏈,詳細肌筋膜鏈位置請看下圖解說:


腹側肌筋膜鏈

外側肌筋膜鏈

 


背測肌筋膜鏈


結語


從以上三條肌筋膜鏈可以看到,它橫跨了肩頸區域、肩胛骨、上臂、前臂,代表上肢和頸部是有連結性的,也不難想像當手臂痛時,為什麼治療肩頸周遭的肌肉能改善遠端關節的疼痛,或是也有人治療遠端關節卻能降低肩頸的疼痛,過去有研究曾指出有網球肘的患者相較於一般人有更高比例的肩頸疼痛,拋開過去痛哪裡治療哪裡的觀念,或許筋膜鏈是串連兩個區域的線索。

雖然筋膜的世界還需要許多研究來加以證實,但對於臨床工作者、教練、身體工作者等,肌筋膜鏈的概念能幫助我們以另一種角度來思考個案的問題,對於慢性疼痛的患者,或許以筋膜鏈的方式來進行治療也會更貼近整體、全面。



參考資料

1. Wilke, J., Krause, F., Vogt, L., & Banzer, W. (2016). What is evidence-based about myofascial chains: a systematic review.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97(3), 454-461.

2. Wilke, J., & Krause, F. (2019). Myofascial chains of the upper limb: A systematic review of anatomical studies. Clinical anatomy, 32(7), 934-940.

TOP